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2013 行動裝置遊戲與人機介面展望




大約十幾年前吧,高中的時候,每次放學等公車,最常做的事就是拿出舊舊的Nokia手機,捻壓著手指,操縱一條小蛇靈活鑽動。現在這條小蛇,已成為許多六七年級生的集體回憶了。這樣用單手就能控制自如的玩法,加上單色液晶螢幕,再搭配撞牆時的輕微震動,如此簡單的人機介面(HCI,Human-Computer Interface),卻造就了一款讓人欲罷不能,歷久不衰的手機遊戲。

時光飛逝。彩色螢幕出現後,雖然遊戲畫面變得華麗,基本上人機互動並沒有太大改變。直到2000年Ericsson推出第一款觸控手機,並隨硬體的飛速成長推動智慧型手機的狂潮,終於帶動了觸控於手機遊戲的應用,而從單點觸控到後來多點觸控,配合G-Sensor嵌入行動裝置,使得直接翻轉操弄手機的輸入方式成為可能,這樣,人機介面在行動應用上,總算走出了長長的數位黑暗時代,找到朝向「仿類比化」發展的初步曙光了。

然而在最近的未來,是否還有著我們未曾預料的互動方式等待實現?諸如支援身障者使用的眼球移標系統(追蹤眼球方向控制游標),在行動應用上有無可行性?或者以手勢、體感等作為操縱依據?廣大手機玩家渴望獲得的,又將是怎麼樣的互動體驗呢?筆者在此整理了幾個近幾年在行動裝置上,具有新穎性的人機介面應用,供各位參考。

裸視3D:隨面板技術改進,裸視3D在行動裝置上也有了突破,如HTC、Sharp、LG等各手機大廠都推出了裸視3D手機,如Splinter Cell Conviction 3D 與 N.O.V.A 等許多3D遊戲也隨之陸續釋出。不同於所謂CG(Computer graphics)的3D建模,裸視3D是運用面板材料的特性來製造真3D錯覺,讓玩家在移動自己觀看角度時,可以實際看到物件的不同側面,增加遊戲設計的彈性與生動性。

聲音輸入:由於手機必然內建的麥克風,使他與其他掌上型遊戲機多了聲音輸入這個有利要件。許多考驗反應和逗趣的小遊戲,如Talking Tom Cat(惡貓新聞台)等,皆應運而生,並擁有廣大的年輕女性玩家族群。

Environment-based gaming:由於face detection / gesture detection技術日益成熟,加上運算速度提升與手機前置鏡頭的普及,使手勢和面部表情也終於能進場,作為遊戲的輸入方式之一了。如TIC的Bubble Breaker,即利用前置鏡頭即時攝製面部表情,並判定眼睛、舌頭轉動方向來發射光波與黏液,戳破泡泡的玩法。

可以想見,在手機硬體將臻至極限的未來,將有更多新穎的人機互動方式等待挖掘,準備好了嗎?再次喚醒心中的遊戲魂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