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我在現場>:聆聽他們的故事~(反對廢除死刑晚會)


【文、圖/何宇軒】
前言:
「我在現場」是我自己想從事的系列寫作主題,主要以各種事件、遊行、集會的現場觀察為主,期望透過自己的文筆與鏡頭,在主流媒體框架之外,達到「給讀者不同視野」的理想目標。不過為了避免影響讀者判斷,本文盡量以敘述為主,對於議題本身的訴求或立場,盡可能不做任何評論。
有點抱歉的是,這個寫作計畫是後來才發想到的,當初去參與這些活動時只是單純抱著一種「想去看看」的心態,加上我都是單人行動為主,難以同時兼顧文字記錄與攝影,加上時過境遷,有些細節恐無法詳竟,盼讀者見諒。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紙上藍圖

不知道什麼樣的緣故,小時後的那些片段的畫面相繼的被我從混雜無序,甚至可能被自我意識改良後的記憶中挖掘出來,我細細的回想,深怕一個粗心就遺漏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細節。

記憶中的爸爸在冷氣房裡,畫著他對新家室內佈置的藍圖,用長尺在描圖紙上精確的畫出衣櫃、床鋪和門等等的位置,爸爸說那是我們未來的新家,我看著爸爸畫筆下的那個平面空間,想像著我真的能開啟那扇衣櫃的門,在筆直的鉛筆直線交織成的瓷磚地板上奔跑,那時的爸爸對於未來的另一個寄宿,一個新的家,充滿了嚮往,我也曾紮實的活在爸爸創造的空間裡,有著那麼一個不一樣的生活。

那時,爸爸三不五十就帶我們去看看那個還在蓋的新家,灰黑黑的水泥建築外層還包裹著鋼架和綠網,橘色的大型垃圾桶從頂樓沿著每層樓的窗口筆直而下,不時就有施工中的大型垃圾滑下:「轟嚨」,在工地裡此起彼落響著。

爸爸已經分配好了房間,記得爸爸指著還沒有敷上水泥,只有規律的鋼架間隔的並排著圍成的空間說:「這就是你的房間。」爸爸指著的方向剛好有那麼一根鋼架,我說:「住在這根裡喔?」,爸爸說:「對!」,我想像自己被束縛在那樣立足點只有方寸的鋼架裡寫功課和睡覺,而那就是我的房間,我不舒服的大叫:「哪是!我不要!」,只見爸爸笑吟吟的,沒搭裡我只看著他將擁有的新房子。

每次走出那棟未完成的建築,爸爸總會耐心的跟我說:「五樓!這裡數上去五樓!我們就住在那!」,我也總會捧場的數著:「一、二、三、四、五」,走時還不忘的看著那長的可以連接天地的垃圾桶,暗自竊喜,將來一定要從五樓坐著它溜下來。

瓷磚鋪好了,壁紙貼好了,爸媽挑選的電燈也裝好了,當然施工時方便使用的垃圾桶被拆了,家裡頭空蕩蕩的瀰漫著糊壁紙的醬糊味,爸爸牽著才剛學會走路的弟弟,走著穿越著幻想中的餐桌、廚櫃、沙發等擺設,仔細的看了又看,在空蕩的空間裡爸爸的想像並不空,像他在面對空白的畫紙一樣,有許多想法不時的跳出,在一次次的去蕪存菁後有個最完美的藍圖。爸爸無意中撇見地板上瓷磚的刮痕,心疼的蹲在地上摸了摸,這也許是爸爸的新家第一個無預警的瑕疵,我也蹲下去摸了摸,爸爸說那像一隻眼睛,我當時也這麼覺得那是一隻眼睛。

光陰似箭,小學老師說,這是形容時間過的很快的意思,也是小時候寫作文時在時空與時空間必備的連接詞。十三年過去,房子的功能慢慢損毀,如家裡頭部份的瓷磚因為地震剝落了下來,幾塊黑烏烏的晾在那,爸爸也視若無賭,那些許的毀壞也不及當年那瓷磚上的眼睛來的心疼。也曾經我將鼻頭貼在牆壁上聞著,突然像發現什麼似的大叫:「是新家的味道!」,爸爸也只是不經心的回應。不知不覺中,少了些什麼,爸爸像是少了一個夢想者瞳孔裡的雀躍,這也是我想起當年的他感到特別懷念的緣故,爸爸也曾經年輕過,有許多憧憬,也許是逐一完成或是挫敗中磨損了當年的英氣,一個垂老者的狀態,一種孤獨。

也許接下來的夢想就是要靠孩子們來完成了,累了的時候看見孩子的成就,這垂老有他應有的價值。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北海道之旅(二)

浪漫與沒那麼浪漫

雖然第一天就經歷人生的初雪,但接下來仍繼續遭遇令人驚異的雪景。譬如第二天搭乘JR由札幌前往小樽,靠海的一段,雪勢轉驟,風勢可從落雪傾斜的程度看出,波瀾依舊洶湧,宛若有浮冰,車窗朦朦起霧,身處溫暖的車內,凜冽的感覺竟無從抵禦,彷彿眼前所見就是天涯海角,世界邊境。

小樽運河雪景




約莫一小時車程後,就已經行走在小樽街頭,進而見識到第一天以為的大雪,其實還算溫馴,雪急的時候,視野茫茫,幾乎有種被淹沒的錯覺,很快就在衣衫、背包上堆積成落,撥不盡又怕久了弄溼衣物。手忙腳亂地穿脫手套、按快門拍照、在販賣機前投取硬幣等等,終於顧此失彼,弄丟了零錢包,幸好只是零錢。冒著風雪在小樽運河前拍照,顯示氣溫為負四度,有雪點綴的運河似乎更加靜美,成功地拍出雪點其實就不覺得那麼冷了。



小樽運河雪景,溫度顯示為-4度






















白天的小樽運河



























用手承接,很難承住並維持那六角霜花的形貌,仔細思量其實「灑鹽空中」的確是差可擬,細碎的模樣與其稱雪花,更像粉末,以寫實而言,更不像謝道韞口中的柳絮。那聰明得叫人有些討厭的人。

小樽一景


















雪人







雖然以上對雪的描述總有些負面,大多數時候,雪還是令人感到浪漫,譬如厚敦敦的積雪覆蓋著屋頂,氛圍似乎就暖了起來,居高臨下望見整個小鎮的純白寧靜,存在於童話中的想像或明信片上的畫面吧,我在小樽的水天宮、LeTao堺町本店三樓展望塔看到,又兌現了一些舊時的驚嘆。也不免要提及雪人,小樽街頭的商家門口的雪人,戴著黃色水桶的帽子,大而鮮明,總吸引大批遊客合影留念,我在早上經過時看到了,午後回程時,他的臉上多了些瘀青一般的髒污,仍然笑著,繼續歡迎來來往往的遊客。
小樽─堺町街頭
小樽─堺町街頭


































小樽─堺町街頭



























回程前一天,算是札幌的最後一個景點吧,午後步行至車站附近的北海道大學,天色正漸漸轉暗,不一會大小雪紛飛,時降時停,斂散有點類似於臺灣常見的午後雷陣雨,究竟走到校園的哪個角落也無暇深究,總之又狼狽走避,又不死心地前行,於是極其幸運地,在黃昏時刻,天邊露出了淺淺的霞色,清淡得如同空氣中隔層無形的霜,或是僅僅被雪色刷淡了,冷靜而迥異於南方落日的燒灼璀璨,也許那也是某種程度的極光體驗。

北海道大學的大雪
北海道大學






















清淺的霞色─北海道大學
清淺得像冰霜美人─北海道大學

旅程之中,白日總錯雜著陽光燦爛的片斷,那時並不覺得明顯轉暖,堆雪與冰封的路面微微消融,但幾乎維持原貌,更添行走上的溼滑,只有在公車上陽光穿透車窗時,才確實感受到祂的餘威。因為高緯度的緣故,日光傾斜得快,約莫下午四點就天黑了,陽光那麼珍貴,有幸在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張照片,拍下了陽光燦爛的雪景,帶著衝突,卻又搭配得那麼合宜。一時之間,不知為何突兀地想到了「生如夏花」,也許兩者的生命力是一樣的,這樣的雪與陽光又何嘗不易逝,晝短夜長、天氣驟變,甚至是雪白易染,但此刻彷彿就竭盡全力,專注地呈現,恰好被我捕捉。

南千歲Rera Outlet外

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經典遊戲回顧(I):Die by the sword (劍魂)

經典遊戲回顧(I):Die by the sword (劍魂)

     
        向各位介紹一款筆者非常喜愛的遊戲:Die by the sword,台灣譯作「劍魂」。有別於DC的經典同名遊戲,這款1998年由 Treyarch推出的「劍魂」,玩法類似CS第一人稱動作遊戲,但背景設定在一個幻想的中古世紀,以刀劍互砍之設計為主。之所以要特別介紹這款遊戲,在其十分特殊的戰鬥系統:VSIM*戰鬥系統,精確的物理引擎,及其迷人而詭異的世界觀設定。

     
        VSIM的核心思想,有點像是時下流行的體感遊戲。一般而言,當時普遍的3D第一人稱動作遊戲,都是以固定鍵輸入代表不同的招式(如滑鼠控制視角,左鍵是砍,右鍵是射弓箭等),但此VSIM系統,卻允許使用者直接揮動滑鼠,如同戰士的手直接揮舞著刀劍一般(可以想像成wii把手的功能,只是放在桌面上),並對揮舞路徑上敵人的不同肢體部位造成傷害,亦即,從敵人身體的不同切面砍下,可導致敵人不同軀幹部位的斷裂,並且經由計算揮刀(揮動滑鼠)的速度與幅度,決定肉塊斬落的程度、敵人摔倒的方式,以及血液噴出的方向。搭配上優越的物理引擎,在當時有限的運算硬體上,表現出令人驚豔的仿真戰鬥效果,讓人百玩不膩。

     
        至於遊戲的背景,則是設計在一個虛擬的中古世紀。充滿了詭異巨人、章魚爪、豬臉人、骷髏人、狗頭人、螳螂人以及自爆廢人等詭異生物。進行遊戲時,常有一種類似「絕望」的感覺襲來。密閉的屠宰場、採礦場噴出的岩漿、巨大的壓榨機器的聲音,主角的陰沉性格(常常低語地罵著髒話),以及早期3D遊戲低解析度,呆版的、彷彿戴著希臘悲劇面具的人物臉孔,使整個遊戲瀰漫著一種非常詭異的氣氛。

 
        1998年十一月,Treyarch推出了資料片「limb from limb」(台灣譯作「血肉橫飛」),增加了許多關卡,對戰場所以及饒富特色的角色,大大增加了可玩性。可惜的是,劍魂推出的時機恰巧碰到世紀大作「古墓奇兵」的推出,使他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遠不如後者。然而,許多死忠的支持者仍然不斷釋出新地圖、新mod,想當初還是窮學生的我,母片和資料片都買入了正版,直到今天,仍會三不五時拿出來過過癮呢。




* The game allows the player to fully control their sword arm, removing the need for pre-recorded animations and statistically based gameplay. Instead, a physically correct model is used for each avatar and each weapon, and both movement and damage are calculated through forces. (wikipedia)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北海道之旅(一)


前言

2012年底到2013年初,我去了北海道,因為太久沒有,也太想出去走走看看了。雖然朋友的邀約是很早以前的事,雖然決定前因為身邊事故一波三折,決定後到出發前居然又中了最近很流行的諾羅病毒,連三天都躺了十二小時終於感覺可以出發了。雖然去沒兩天又染上了感冒,但見識一下有雪的國度畢竟是值得的。回來之後便下定決心要寫個遊記什麼的,但寫了一陣子不太確定要如何配置,也許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也許要仿照別人按日期記敘,最後我選擇了不太像流水帳的作法,將行程切成幾個主題分開談。以前有機會也不曾這麼寫過,希望這次有足夠的毅力完成。旅程中面對陌生的環境和語言,有時踟躕有時錯過;走筆時亦猶豫不決,哪怕表達萬一的揣摩,其實也只是一次又一次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但無論哪個途徑,時間都前進而不可逆。也許稍可使力的,只有重現的意圖吧。

行程

12/31:札幌
新千歲機場─(巴士)─札幌真駒內APA Resort & Hotel(巴士)─薄野─魚勢鮭魚親子丼─大通公園─(地鐵)─真駒內站─(計程車)APA Resort & Hotel

1/1:札幌、小樽
APA Resort & Hotel(地鐵)─圓山公園站─圓山公園─北海道神宮─圓山動物園─(地鐵)─薄野站─拉麵街國光麵屋─(地鐵)─真駒內站─(巴士)APA(提行李)(巴士+地鐵)─札幌站─(JR)─小樽站─Sonia Hotel─小樽堺町(六花亭)??(三色海鮮丼)─小樽運河─SONIA Hotel

1/2:小樽
SONIA Hotel─小樽運河─中央市場─三角市場(三色丼)─商店街─水天宮─堺町(LeTao、北菓樓、六花亭、北一硝子、小樽音樂館等)─和樂迴轉壽司─小樽運河─SONIA Hotel

1/3:札幌、登別
SONIA Hotel─小樽站─(JR)─札幌站─ESTA─拉麵共和國(梅光軒)(巴士)─登別第一滝本館

1/4:登別、札幌
登別第一滝本館─(巴士)─札幌站─(地鐵+巴士)APA Resort & Hotel??迴轉壽司─(巴士)─札幌站─北海道大學─狸小路─薄野拉麵街─(地鐵+巴士)APA Resort & Hotel

1/5:札幌、南千歲
APA Resort & Hotel(巴士)─南千歲Rera Outlet(拉麵)(巴士)─新千歲空港


以雪為軸的旅程

雖然眼前所見,已經略有雪意,一踏出新千歲機場,馬上感受到這個國度的不同,令人為之一顫的冷冽,不由得把帽子、手套通通戴上。搭上巴士,天氣尚可的午後,舊雪堆在道路兩側微微反光,新的視覺體驗。往札幌的路段,起初比較荒曠,兩側都是林木,這個季節除了雪,就是落葉喬木的光禿枝幹排列而成的天際線,視野變得單純,再走下去,有時路旁緩坡一片空白,雪泥鴻爪並非這樣的距離可見,但烏鴉成群,飛走雜沓如讖,另一種高對比的畫面,新景色與舊思緒的衝突。
新千歲機場的歡迎標語

總之都是雪,似乎已經進入冬天好一陣子。沒踩過雪的我倒是先踩了冰,降雪再經輾壓就是一路上踩踏的冰了,滑溜而危險,後續的旅途當中,不只是遊人,就連在地人也時時失足。其實在北海道的第一天,確實不若想像中順利,夜幕低垂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札幌市區有些冷清,一半左右的商家已經打烊,我們顯然錯估了這個日子,也許那近似於我們農曆年的除夕,人們躲在家中團圓。

在大通公園附近遇到一場雪,雪花極輕極細碎,風輕吹就飛竄了,也許跌重一些就散了,再稍暖一點就融了,可連綿不斷地降下來還是讓我們渾身狼狽,路上人行稀少,只有燈飾和雪景回應我們的徘徊,取下手套奮力攝影的手也很快地僵直發麻,不時得躲進路邊的店家取暖,這場雪來得真大。自然我們不會想到這個日子,公車提早停駛,晚間八點回到離旅館最近的地鐵站,雪還在下,所幸計程車還開,回到溫暖的旅館泡個湯,打開房間的暖氣,應該是抵抗寒意最好的方法。我還記得下午check in完後出門,腳踩上新降的雪(也許該是新雪壓著舊雪,幾經堆疊未被踐踏的部份),蓬鬆、陷落,不真實的觸感,也許那就是第一天的寫照。
札幌─旅館窗外一景

札幌─大通公園落雪,手機拍攝

札幌─夜景

札幌─大通公園Panasonic計時塔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淺談商業周刊遭7-11下架事件

【文/何宇軒】
首先引用聯合報圖表,簡述整個事件如下: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644997.shtml
關於這事件,由於與近來的反媒體壟斷議題有類似之處(註1),輿論走向大致偏向譴責統一超商的立場,但也不乏聲援的聲音,其中比較主要的理由如下: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山的禮物


看了某位樂活旅行家的譯書頗有感觸。作者是位背包客旅者,在艱苦的沙塵、石礫中四處感受,體悟並用旅行過程隱喻生命。譯者是研究大腦神經與行為的科學家,擁有柔軟的心並謙卑自省。

四方形的口袋小書,分量輕薄,簡單字句佐以水彩插畫,契合的風格擴大了這本小書承載的容量。插畫家的筆觸細膩、顏色溫和,寫實而意境深遠,幾乎可以在每張畫裡看見光影灑落的方向。

簡單的文字輕柔地在耳邊呢喃,像是湛藍天空下的向陽綠意,它不像沉重的警語,卻是長河般延綿。它不是勵志書籍,也非人生小語,觸動的更是造物主前謙遜反思的態度,面對無可觸及卻佇立其間的自然萬物,那是寬廣心境的展現。

書中幾句是這樣寫的:「你得把背包背好。……不急著趕路,只是走著感覺著評估著。有太多時候,錯誤都是在一開是時犯下的,在一開始時就誠實地面對,是最容易的事。」「有時候,你最好不知道路有多難走,或是走多遠才能到達。」「情緒可能會和那些東西一樣沉重。憤怒、嫉妒、恐懼,都可能拖住我們的腳步。……你身上為什麼要背那麼多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看看在南投的自己,剛到台北的自己,和兩月餘的自己,非常自覺地擔心會有所改變是否就真能不被左右或潛移,總是要往前走卻哪裡是應該走去的地方,這一路上什麼該留什麼該捨,然而這樣著急究竟是加快了腳步還是走進了岔路或許也並不重要,因為確實每一步都不會枉然也並非偶然。

《山的禮物》頗有餘韻,然而山的禮物又豈僅如此。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時代裡的日子,與日子裡的時代( I )



  這個寫作計劃,源於2008一首作品「2008沒有煙抽的日子」。那時的我,單純想寫一首「被快樂的人寫下的詩」,想用樸拙的日常語調,輕鬆地表達,對自己和世界的微詞。說實在,當時認為這樣的寫法實在太輕鬆,太遊戲了,完全不符合我對一首嚴肅詩歌的看待方式。直到 2009,寫「2009上海的日子」,才開始發現,我想寫的其實是一種日常氣味的重量,才發現那是現實進入我的方式。到2012 大約以一年兩首的速度在寫,有時順利有時停頓,而現在,似乎到了一個必須停下來思索的時刻了。

  現實生活中的歷史感一直不是我所關注的主題,至少,與之相關的書寫並不是。原因在於其不容更改的獨特性表層,存在著各種意識型態敘述的密謀、湧動。在早期的寫作觀念裡,值得關注的似乎是某種更永恆、更神祕的東西。歷史是由公開的特例組成,任性的要命。要在歷史(事件)中尋找歷史的絕對性,無異於對一個土耳其冰淇淋師父,說「麻煩請好好做個冰淇淋給我就好吧」一樣困難。

  但我太天真了。歷史並非如此單純,至少,並不是必須用歸納法討論的東西,毋寧他更接近於一種風格,一種比美的自身更抽象的美學,因為更真實所以必須更抽象,黑格爾闡述的那樣,帶著對自身激進反抗的理性態度。歷史有跡可循,但他要求的不是一個嫻淑的思索者,而是任何一個帶著時間感生活的人:歷史有時隱匿於洲際飛彈的倒數計時,但更常見的,是隱藏於一個平凡假日,西門町補完習的女孩短裙裡,有時歷史甚至只是瞄著TVBS打瞌睡時,掠過跑馬燈的一道小訊息。

  這系列寫作,就是個人與集體時間的試驗場所,這試驗是充滿時效性的,或者說,就是時效本身。但我希望這時效可以延展,像某種3D視覺藝術一樣,明明是畫在平面,卻給人立體的感覺。我想要裡頭充滿各式感官和聲色,以敘事手法為基調,但又是絕對抒情的,因為他同時帶有某種私人日記般的懺悔性格。

  此一系列如名稱所示,分為日子系列(2005年後),和時代系列(1985~2000年間「微光時代」、「黃金時代」、「跳舞時代」與「黑暗時代」等)。日子是真實的日子,即生活:我以一個玩家身分加入遊戲,陳述的流動與瑣碎是基本面貌。莎士比亞曾說:『凡過去的皆為序』(what's past is prolog) ,然而我想,反過來詮釋這句話:凡屬現在皆為後記,是否也有幾分真實?假如個人歷史是一本厚達千頁,並且隨時增刪的大書,那麼其中序和後記就幾乎佔了書的全部內容,真正的內文,卻只有薄薄一張紙裡的一個字、一個突然被感知的詞而已。因此,日子系列的寫作,幾乎總帶著那麼點懷舊風格。

  而時代則是半真實的時代,筆者作為一個全知的觀察員,背負著所有繼承而來的知識裝備,他是沉默的神祇,中立的 game master。但為避免破壞寫作的趣味本質,故放棄全知身分,而以一個半先知(一半是孩子/少年)的身分進入遊戲。已發生的事件,如何讓他們在寫作中「重新」發生呢?再詮釋是一個難題,有時甚至必須放棄寫作最重要的特權:某種程度的書寫自由,任由一個幻想出來的但丁牽引。

  於我而言這是個相對龐大的寫作計畫。在寫作中途,人會老去,語言會變質,日子會變成時代,時代也可能就此成為灰燼。唯一不變的,只有在黑暗中邊摸索著牆,邊試著繼續寫下去而已了。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Nokia Lumia 920初用心得

【文、圖/何宇軒】
當我跟周遭的人說我要買Nokia的智慧手機時,回應大多是「Nokia有出智慧手機喔?」如果換個說法說要買Windows Phone(以下簡稱WP)系統的手機,比較沒概念的人會直接問「那是啥」,有點概念的人會說「APP很少耶!」---可是我就是想買嘛(有點賭氣的意味);一來我覺得iPhone太多人有了變得不潮;二來已經有iPad2,大概知道iOS的使用生態(因為工作加上個人興趣,了解不同的系統也是有必要的);三來,Android系統讓我覺得很亂、不安全(或許有人不同意,就當作是我的偏見吧),所以選擇了第三勢力:Windows Phone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2012東京行(5)

【文、圖/何宇軒】
今天算是名義上的最終回了,講一點比較瑣碎的東西:
旅館
我還滿喜歡選擇一家旅館住個好幾天的旅行方式,一來可以減少搬遷的時間花費,二來要去的景點交通便利所以沒有搬來搬去的必要,三來是這樣即使處在異鄉,也能暫時有家的感覺。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曾經,這樣靠近我的鼻息

        再生紙包裹的小紙盒,盒蓋的上方還黏貼著一小塊麻布,我已經不太記得它的來由,有個模糊的印象,那是姊姊的一次旅行帶回來的,在許多紀念品中最特別的一個,盒子散發著清香,裡頭有著一小瓶檸檬精油,迷你的玻璃瓶,塞上符合口徑大小的軟木塞,彷彿一些記憶就是從這軟木塞的孔洞與縫隙間流溢出來而揉合。

        我小心翼翼的打開盒子將玻璃瓶取出,拔出軟木塞仔細的聞著,橘黃色的意象在我的腦裡展開,像是黃昏時照映在客廳地板上的反光,樓下鄰居家傳來生澀的徹爾尼一百練習曲的鋼琴彈奏聲,不穩的節奏配合著時而彈錯的合弦與旋律,但整體而言是如此協調。

        「你走開!不要亂拿我東西啦!」姐對我吼叫,這樣的事件頻繁的出現,那時的年紀尚未脫離打鬧的階段,也許是有太多吵鬧和鬥嘴的記憶尚未消退。而我那時的確也是姊姊眼中的麻煩,我時常好奇的翻閱姊姊的書桌抽屜,那些不時出現的新玩意,如一隻彩色的原子筆、糖果的包裝紙或是上課傳閱的紙條,彷彿藉由那些個人私密,無關緊要的小東西,開啟了我對外在世界的想像,對於求學生涯另一個階段的探索,我凝視那些小東西的細微處,加以描繪未知的模糊空間,不斷的發現,彷彿可以增添亦或更確定我的想像。

        玻璃瓶從我手上被搶回,氣味在混亂之中被沒收,精油的擁有者揚言要把它藏匿在我找不到的地方,「誰怕誰!」我歇斯底里的回應,那是因為如夢遊般的步調被突如其來的不友善驚醒而感到不知所措。

        當然我後來是輕易的找到了,在書桌最底層的抽屜,最深最隱匿的位置,不盡親和力的收納卻是一個幻想者可以輕易想像到的,當時對我而言,姊姊的書桌藏匿的秘密,就代表著未來的縮影,像個預言,述說著即將發生的事。

        後來,幾次搬動東西的緣故,有些曾被我視為未來縮影的小東西不再神秘的藏匿,反而散置,無邏輯的擺放,甚至生了灰,被逐漸堆積的物件掩埋蓋,而我,隨著年紀的增長,逐漸失去執著於那些物件的興趣,只有在偶然記起時,深刻的察覺,那些物件曾經與我之間的情感以及無邊的想像,而我當下也會為此感新奇和有趣。

        彷彿,回憶在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回想時,世界會變得不可思議甚至荒謬。


(2009)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旅人的意圖


在一些被瑣事綁住的日子裡,我生活範圍很窄,住家、街道、學校、街道,然後是住家,同一個十字路口一天可以穿梭多次,日子那麼容易完成,也那麼容易荒蕪,偶爾意識到才感覺可怕,我以為亟需一趟長長的旅行。

坐車到外地進行實驗量測,大概是研究所過程中最美好的時光吧?車程往往不長,一小時左右,但在車上,等待中,可以閱讀一些喜愛的書,近來常讀些有地方色彩的短文或旅行文字,花些時間換一個異國的夢,心態似乎就與日前突然執迷於補完前年旅法的遊記相仿。或許我仍著迷於那種移動的感覺,光影在車窗外流過,時空於轉眼間遷徙。

於是生活中竟有了旅行的意圖,那也的確像漫遊了一番,縱使平時走過的仍是最熟悉的路口,也可以很愜意地把自己當作旅人,似乎行人穿越號誌的倒數時間已經變長,又多了些時間可以斟酌;更長期一點的變化,路樹花葉已經從青綠轉為略顯失水的微黃。

重翻照片與手記,將那年的遊記歸檔,南法夏日陽光溫煦,就如油如水般溢出,滋潤我的生活,還有哥德式教堂絢爛的鑲彩玻璃,在寧靜中喧囂不已。雖然人是走不開的,有時失神瀏覽,身形交換照片中的剪影,彷彿再次駐進其中,再有了一次旅行。

總有人說,生活就是一趟旅程,每天都有不同的體驗,又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似乎一切意義並不在於旅行的行為本身,而是類似於旅行的,盡情體會的意圖。

(2009)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no impact man


電影〈熟男減碳日記〉片名看似輕鬆,或許為吸引多數不嗜沉悶的觀眾,熟練的剪接和流暢的敘事,容易讓人忽略笑聲背後的沉重。

一對住在紐約曼哈頓市中心的小夫妻,丈夫是專職作家,妻子是商業周刊編輯,帶著嬰兒與狗,決定徹底實行一年的無碳生活。不離開都市的前提下在現代化生活裡找尋落實環境保護的可能。每天騎腳踏車穿梭市中心車陣,只吃在地作物,不使用洗衣機和馬桶等電器產品,在屋頂裝上太陽能板照明,然而每一個沒有電、沒有冰箱的晚上,慢慢長夜該如何度過。

妻子的工作一天需要好幾杯咖啡提神,但是因為只吃在地作物,曼哈頓週邊沒有咖啡豆田,連這個看似唾手可得的想法也難以完成,更不用說每天只吃週邊的農產品。

生活的種種改變仿若從現代社會掉入時空隧道,食物不再有多種選擇,生活不再便利,不由得讓人反省,早已改變了的人心,即使抹去現代化工具又是否真能回到昔日,回到對自然減少傷害的昔日?其實英文片名〈no impact man〉早已說明一切。看到片中才得知,原來作家丈夫希望透過這個實驗作為下本書的題材,自己的行為同時可以「影響」大眾,而不是只靠節能減碳空呼口號。然而只是一個家庭連一年都過不下去,又如何真能滴水穿石產生影響?

而當他們的挑戰被媒體廣為傳播,接踵而來的竟然是對他想要出名的質疑,網路、報紙、廣播宣傳後的謾罵聲浪,讓本意想要身體力行影響他人愛護地球的主角,不被理解甚至反被影響了。「影響」真是這部片重要的關鍵字,因為殘忍的是,環境議題不是每個人都會關注,想要透過媒體產生影響,浪費的不僅是大量社會資源,更是禍梨災棗!

一年後接上電源的時刻,全家人等不及歡呼。資源過剩,能源貧乏的現代,這個挑戰竟然只淪為一場標新立異的實驗,莫非這部片告訴我們的只能是那種生活的不可歸去?這個世界早已又平又擠,不再是你能想像,即使具體物質如此簡單,人心早已不再,說要改變又將如何可能。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2013 行動裝置遊戲與人機介面展望




大約十幾年前吧,高中的時候,每次放學等公車,最常做的事就是拿出舊舊的Nokia手機,捻壓著手指,操縱一條小蛇靈活鑽動。現在這條小蛇,已成為許多六七年級生的集體回憶了。這樣用單手就能控制自如的玩法,加上單色液晶螢幕,再搭配撞牆時的輕微震動,如此簡單的人機介面(HCI,Human-Computer Interface),卻造就了一款讓人欲罷不能,歷久不衰的手機遊戲。

時光飛逝。彩色螢幕出現後,雖然遊戲畫面變得華麗,基本上人機互動並沒有太大改變。直到2000年Ericsson推出第一款觸控手機,並隨硬體的飛速成長推動智慧型手機的狂潮,終於帶動了觸控於手機遊戲的應用,而從單點觸控到後來多點觸控,配合G-Sensor嵌入行動裝置,使得直接翻轉操弄手機的輸入方式成為可能,這樣,人機介面在行動應用上,總算走出了長長的數位黑暗時代,找到朝向「仿類比化」發展的初步曙光了。

然而在最近的未來,是否還有著我們未曾預料的互動方式等待實現?諸如支援身障者使用的眼球移標系統(追蹤眼球方向控制游標),在行動應用上有無可行性?或者以手勢、體感等作為操縱依據?廣大手機玩家渴望獲得的,又將是怎麼樣的互動體驗呢?筆者在此整理了幾個近幾年在行動裝置上,具有新穎性的人機介面應用,供各位參考。

裸視3D:隨面板技術改進,裸視3D在行動裝置上也有了突破,如HTC、Sharp、LG等各手機大廠都推出了裸視3D手機,如Splinter Cell Conviction 3D 與 N.O.V.A 等許多3D遊戲也隨之陸續釋出。不同於所謂CG(Computer graphics)的3D建模,裸視3D是運用面板材料的特性來製造真3D錯覺,讓玩家在移動自己觀看角度時,可以實際看到物件的不同側面,增加遊戲設計的彈性與生動性。

聲音輸入:由於手機必然內建的麥克風,使他與其他掌上型遊戲機多了聲音輸入這個有利要件。許多考驗反應和逗趣的小遊戲,如Talking Tom Cat(惡貓新聞台)等,皆應運而生,並擁有廣大的年輕女性玩家族群。

Environment-based gaming:由於face detection / gesture detection技術日益成熟,加上運算速度提升與手機前置鏡頭的普及,使手勢和面部表情也終於能進場,作為遊戲的輸入方式之一了。如TIC的Bubble Breaker,即利用前置鏡頭即時攝製面部表情,並判定眼睛、舌頭轉動方向來發射光波與黏液,戳破泡泡的玩法。

可以想見,在手機硬體將臻至極限的未來,將有更多新穎的人機互動方式等待挖掘,準備好了嗎?再次喚醒心中的遊戲魂吧!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2012東京行(4)


【文、圖/何宇軒】
淺草:感覺竟不像出國
淺草真不愧是對觀光客來說最有日本味的地方,看很多人的遊記網誌,好像還沒有人不去淺草的,而且一定要在雷門前面合影。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即將被遺忘的


「你現在在做甚麼?」
外公兩眼無神的看著我,爸爸和媽媽站在一旁看著我和外公的互動,我雖然驚嚇,但不能將內心的情緒表露出來,我鎮定的回答外公的問題。

「我現在在當老師,是老師。」外公仍然一臉困惑,並問:
「在哪當老師?」我刻意強調咬字及加重音量,並放慢速度地說:
「南-崁-高-中,我在南崁高中當老師。」外公無神的點點頭,然後懊惱地用手托住額頭說,

「我現在甚麼都不記得了...不記得了...」

一旁的爸媽趕緊開啟了別的話題,而外公已癡呆的事實震撼了我,彷彿一顆炸彈在我內心引爆並轟隆迴響,許多回憶霎時湧上,過往的生活細節一一於腦海中浮現,我心裡有許多不解,而諸多的困惑最終只能歸結於難過的情緒,我強忍著,不讓紅眼外顯。而此刻全台灣壟罩於強烈冷氣團下,加上本來室內燈光就不強的外公家,可以說是更為晦暗了。

在返鄉之前,已聽聞外公日漸癡傻的消息,但畢竟未親眼看過,無法體會事實的嚴重性,只是在內心微微的感慨與難過。

我的外公在十幾年前,還沒退休前是位小學校長,至今我在和任何人提起他時,他的職業一直都是我自豪的,對於他以前的生活,我有許多片段的回憶可以拼湊出他的過往,那和兒時居住於台南外公家的經驗有關。

印象中的外公有著豐潤的雙頰和微壯的體態,他每天早起,上班前會用髮油將頭髮梳理整齊成誇張的旁分頭,那是我兒時記憶中外公的鮮明模樣,穿戴整齊後,外公會穿上黑亮的皮鞋,從倉庫中牽出年邁的偉士牌機車,並將車架起,奮力的以腳踩動著馬達,我很喜歡外公腳踩著的聲響,有時踩了兩三下即發動了,有時則是踩了數十下,機車仍然沒有動靜,因為每天狀況都不同,所以每當外公於發動機車時我都會仔細聆聽,偉士牌最後一定都能如願地發動,然後外公騎著它前往校園,這是一天的開始。

記憶中的外公總是面帶微笑的,熱衷於他的職業,他的職業是他以無比的勤奮及非凡的人格換得而來,他從小喪父,寄人籬下,生長於務農的家庭,而他於困境中用功讀書,逆流而上,彷彿一篇偉人故事。如同許多榮民老兵於老年時總是重複地講述著年輕時歷經的諸多戰役,外公也時常在聊天時,透露著他於教育界中闖蕩的過往,儘管大人們對這些多次提起的往事感到不耐煩,但看著他提起當年的往事,那開心的表情,可觀察出那是他這輩子的驕傲。

外公於中午時分回家吃午飯而後午睡,濃濃的髮油味撲鼻而來,這是外公家每日中午就會有的味道,兒時的我無法理解為何大人需要午睡,我充沛的體力於安靜的午後無處宣洩,我拿起農村中隨手可拾的破碎磚塊,於鄰居房舍的牆面上刻畫著;或者一塊紅磚充當起流理臺,吃完的布丁盒即是炒鍋,小湯匙即是鍋鏟,隨手拔起院子中的雜草丟入盒中,隨興的炒起菜來。甚至有一次我於廢棄的克寧奶粉罐中裝入幾把泥土,丟入幾粒曬於院中的玉米粒,並於罐中撒水且將塑膠軟蓋蓋上,置於院中某個角落,因為無心種植,所以也因此忘了它的存在,直至某天外婆發現了院中的奶粉罐,她以流利的台語斥喝著我,手上的牛奶罐晃動,我瞥見罐中的玉米已經發芽。

午睡時分,外公是安靜的,他總是沒有例外地睡午覺,這時間的回憶大多是我和我自己。

外公於下午務農,我有時也會一同前往,他和外婆務農時我則在一旁找事做,所謂的找事做不過是以發達的想像力於田野中找樂子。有一回他們在處理一條土溝,將我留置土溝的對岸而繼續工作,我多次提出越過土溝的想法不被他們採納,於是氣憤地對著外公說:

「你不抱我過去!我下次就不要來了!」

他回頭看了我一眼,然後將我抱至土溝的另一側,在那日之後,外公找到機會就會模仿我說那句話的模樣,他誇張的嘟嘴和刻意模仿我的語氣,現在回想起這段回憶,竟訝異於外公當時的淘氣呢!

整體而言,外公給我的印象仍是慈祥的,記得好幾次,他特別把我叫到他身旁,跟我說著他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雖然他熱愛這職業,但說到退休他的表情是相當愉悅的,他推算了他退休那年我和姊姊的年齡,那時的外公想像著未來,彷若有許多夢想即將實行。

隨著時光不斷推移,外公於退休後身體日漸退化,歷經幾次的大病和手術的折磨,外公的樣貌已難以窺探出過往的絢爛...

我常想,外公一生的風光偉業難道就因生命的凋零,而將化整為零?外公一生奉獻教育,為何無法安享晚年而是歷經磨難?若因果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被合理解釋,我又應當用甚麼心態去解釋我的人生?

回到久違的台南外公家已是晚上12時,外公外婆都已睡去,我們一家人走進屋裡,小心翼翼地避免走路時發出的聲響吵醒外公外婆,我們熟悉的走向自己的臥房,經過外公的房前卻意外的發現尿桶,這讓我想起外公已無法控制大小便的聽聞,再看著外公漆黑的房間,想像著裏頭睡著的外公究竟變成了甚麼樣呢?而爸媽神經兮兮地催促我和弟弟趕緊動作,整個家中迴盪著詭異的氣息,這和記憶中的外公家相去甚遠。

隔天,外公如同以往早起,但不一樣的是,他不用再梳油頭了,也不需要再發動偉士牌機車了,過往帶點豐腴的健康體態,如今已是消瘦的病態模樣,他無神的吃著早餐,我前去和他打招呼:「阿公!」
他回頭看了我,「噢,珮瑩喔...」「你現在在做甚麼....」

.
.
.
.
.
.
.

我們吃過早飯後,就離開外公家了,這裡雖然以不復以往,但空氣裡仍然保有有著外公家特有的氣味沒有改變,仔細聞可以辨認的出,那是外公髮油的味道。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玩具故事

"Let's see what this baby is capable of!"

  已經快三十歲,還是頗喜歡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