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刊務] Coast Patrol 發刊詞


  作為某種想法的預演。即使多麼地不合時宜。

  2012年尾,回顧起來,以一個關心台灣的時事的人來說,似乎是甚為動蕩的一年。總統大選,國民黨的候選人馬英九先生勝出。主要媒體之一的台灣壹傳媒求售,諷刺地發生在其大力抨擊旺旺中時集團併購中嘉網路之後,壹傳媒的主要新股東之一竟然旺旺現身,寫這篇刊詞的時候許多學生正在戶外,攝氏十幾度的溼冷台灣北部冬天中抗議媒體力量集中於財團手中,言論權被壟斷的可能性。

  這個刊物的想法也約莫是九月初那時萌生的,反媒體壟斷的抗議遊行方歇,壹傳媒將被併購的消息還未傳出,對於某些財團的力量似乎還有點餘地,我想到的是,抗議的作固然能引起一些注意,但長期來說可能效果有限,畢竟商業利益政府法律都站在財團那邊,升斗小民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些茶餘飯後的話題或者配飯吃的東西新聞媒體在這個網路的時代到底可以扮演怎麼樣的角色?許多想法似乎模糊地在我腦袋裡浮沉。


  媒體分合的紛擾和相關的社會現象,許多人對這一連串的事件背後的因素或意義已多所評論,不過基本上這類的討論主要延續於網路上,平面或者電視媒體基本上還是照著他們原來的步調在走,冷處理,或者兩個星期之後就又是別的主題。

  媒體權力的歸屬,誰可以擁有媒體?媒體是不是可以被壟斷的?如果壟斷不可避免,那有什麼事情事還能夠做到的?譬如要求便商報架空出一個欄位?媒體的形式以及其力量展現的形式是什麼樣子?媒體,我想說的可能是「新聞」,的原始形式是什麼?我想到的是一個畫面,一個在港口兜售報紙的男孩。其實這是和J一邊吃酸菜白肉鍋一邊聊天的時候想到的。

  一開始就是想作個刊物。那時一邊涮肉一邊說,大概就是找一些人,先想辦法找一些稿件,編輯成紙本,大約A3的大小三大張,我想這是我十分懷念時常在一些老人或懷舊文章中提到的以前的報紙只有三大張,一下子就能大概看完,然後副刊大概就是那三分之一。比較有趣的可能是在構思收入的模式,也許十分天真,就是想說與稿件提供者訂定某種契約,提供給我們的稿件不得自行轉載於其他網路或平面媒體上,提供讓我們紙本刊出文稿就只有我們的紙本,然後我們寄電子檔各縣市的一些連絡人,讓他們直接去用影印機印出三大張,單面印,一份三張,也許不用三塊新台幣,賣十元,收入中抽成返還總部,但是收入沒有達到一個額度則不用,諸如此類。單面影印是考慮可能想剪報的人,影印機的使用則是考慮現在找影印店已經十分方便,較少限制。

  當然我也知道這基本上空想的成分相當高,實行面可能有許多要克服的地方,至少我目前還是打算以我上班的工作為本業,所以折衷之下,就先以網誌為實驗,然後找了一些不同行業的以前的同學可能有興趣當共同作者的一起寫一點東西。其實說折衷可能也不是那麼精確,現在的網誌內容基本上不是那個時候在酸菜白肉鍋店裡講的是「提供新聞」,只是找一些朋友一起各自寫出一些東西,至於內容是關於什麼的,我完全不打算干涉,一開始不想設限,想試試看如果只是找一些朋友各自寫各自有興趣的,關心的事物,固定出刊而能夠維持穩定的稿量的話,會能夠出現些什麼東西。其實目的已經不是很明確,作法也是一邊作一邊慢慢修正,沒有打算賣錢,想至少看看能不能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大概是所謂初衷的底線。

  希望是自己製作的內容,而不只是按讚或者一兩句話的評論然後四處流竄的轉錄文章。不想只是網路時代的回音,當然有些說法可能是,人無論如何都只是前代人或者別人的回音,我想也許我暫時對這種說法持保留意見,雖然我其實非常傾向這種說法,畢竟我曾經而且也可能還是Borges的愛好者。不過即使面對的是個迷宮我仍然希望我能夠在迷宮中找到出口。

  也許該是巡岸者?岸巡,老實說,這是個頗做作的題名,為了取名字而取名字。參考的主要對象是《東海岸評論》這個雜誌的名字,可能一開始想的也是類似評論的方向,但不想限於東部,於是取其「海岸」。觀察這個島上發生的事,像巡視海岸線一樣,也許引申有守護海岸線之義,巡視海岸線的人,巡岸者,大概是這樣。「岸巡」這兩個字的排法則是在想刊物的英文名稱的時候想到巡岸者也許可譯為「Coast Patrol」,聽起來有點像海巡署的單位?也頗有抄某團名「Snow Patrol」的味道,然後又再轉譯回中文就是那兩個字了,兩個中文大概同樣做作,均顧作嚴肅又完全文不對題可資調侃,無須太過介意反正只是弄個名目。

  寫這麼多廢話,也許也只是想跟那個在港口兜售報紙的男孩的畫面扯上一點關係,不過看來還是沒什麼關係。

  是為序。


2012.12.22. 凌晨於中壢居所

附記之一:
  其實又不是寫書,哪來的序,只不過我覺得這個三字結束語十分有氣勢,胡亂借用一下。

附記之二:
  說充數的氣氛大概難免,畢竟這篇發刊詞大概有三分之一是我早先寫了中斷,三分之一是我在工廠加班的時候抽空寫了一些,另外三分之一就是整合兩份草稿的時候潤刪。所以附記應該會有個兩三次。

附記之三:
  酸菜白肉鍋聊到的另外一個部分正文沒提到的,主要觀眾群,那時候在跟J聊一些生活瑣事的時候比較感嘆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出社會之後的一些心態轉變,一些也許對世事有點無可奈何的理解,也有點疑惑似乎當時我們還是學生,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的時候,有些同輩同學就已經是我們現在出社會之後感到自己改變之後的心態的型態了,對於這種很早就懂事的狀態好壞沒有結論,但我們似乎想對那些沒有這麼早進入這種狀態的學生介紹一些我們出社會之後才懂了的一些事情,是,介紹。所以那時候有個點子是類似「百工圖」,介紹社會上或者其他地方的工作的狀況是怎麼樣之類。讓大學的一些同學除了念書玩社團之外可以看看是不是會有他們有興趣的東西之類,不同於學生時代限於環境的眼界的可能性。那時候主要的想像的觀眾群是學生,而游擊隊一樣在校門口販賣自行影印的三大張的報紙的主要客戶群想像中也是學生,也許也是想說學生可能會比較同情這種刊物?現在網誌版的狀況則沒有特別去想像主要觀眾群,如正文所寫,現在就是讓所有參與者各自處理她們有興趣的事物,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制或者預設立場,大概頂多是希望至少好好的寫文,不要出現表情文字之類。

附記之四:
  2015.01.30.由「岸巡」改名為「濱海公路說書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