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2015新加坡旅遊雜記(1)


前言

【文/何宇軒】
其實之前就有想過要去新加坡旅遊,但沒有特定的時程安排,畢竟相較之下,還是日本比較吸引我。然而前一陣子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過世時,卻有一股衝動想立刻訂機票飛去新加坡,因為不想錯過這個歷史時刻,想要親眼目睹、親手拍攝這陣子新加坡人民在李光耀過世後的各種行為反應等。但當時正在求職,工作尚無著落,所以最後還是務實地沒有成行,決定先把求職的事搞定再說。

而剛好在這個月初,也就是李光耀國葬過後,新的工作確定,將在月中開始上班,於是我就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行程安排好、立刻成行。這跟我之前安排行程的做法是很不一樣的,以往,即使是台灣內的旅行我也會很早開始準備,而像是之前數次的日本旅行,我都會提早好幾個月,甚至一年半年前就在準備了。

不過新加坡本就不大,而我安排行程的做法是:主題樂園不要、購物行程不要(秋葉原除外)、美食行程也不打算花太多時間,把這些剔除掉之後,似乎能去的地方也沒剩多少了(?!)



之前就耳聞新加坡是個多元民族聚集之處,所以行程便以伊斯蘭、印度區、中國城等的行程為主。此外因為耳聞新加坡國民住宅的盛名,所以加上了旅遊書上沒有的pinnacle@duxton,一個高50層樓、頂樓可以看夜景的國民住宅,另外也去新加坡歷史博物館參觀李光耀回顧展等。最後則是不免俗地還是去一下魚尾獅公園跟濱海灣公園,畢竟去新加坡卻沒去這些地方,感覺好像有什麼義務沒盡到似的。

還沒去之前以為新加坡也是華人為主的社會,大概就跟香港那樣,生活中還是充滿中文字,到了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所以生活中的各類事物多半以英語為主。舉凡地鐵裡的標示、大街上路標、招牌、博物館裡的解說……全都是英文,就要當成是一個英語系國家的環境。除非是在牛車水(中國城)那邊才有比較多的中文字出現。這項全英語的政策也是考量到當地族群多元、以及商業發展的結果。在街上行走的,也是皮膚黝黑的印度裔人士佔了大部分。(我想應該是印度沒錯吧?)

廢話完之後,以下分享幾個去過的景點:



芳林公園

新加坡雖然是已開發國家,但人權問題卻久被詬病。當時在台灣媒體上看到芳林公園的介紹,就引起我的好奇心,因為這裡號稱是全新加坡唯一可以不經申請就合法集會遊行的地方。它的理念大概是類似英國海德公園的肥皂箱吧?這樣一個「獨特」的地方,旅遊書不會介紹,雖然它就位在鼎鼎大名的克拉碼頭地鐵站旁(結果我竟然沒去克拉碼頭),其中一個出口走出來直接就會到公園裡面。如果預期要在這裡看到有人發表什麼精彩的言論,大概是會失望的。在我到的時候,草地上只有兩位清潔工在掃落葉,另一端則是幾位印度(?)裔人士在草地上聊天。這個比台灣某些小學操場還要小、除了樹與草地幾乎沒有任何設施的公園,在午後的陽光下是如此安靜與不顯眼。只是這也不意外就是了,因為在李光耀過世之後,連這裡的集會遊行權也被無限期剝奪。

李光耀特展

展覽在新加坡歷史博物館舉行,這個博物館離總統府、官邸很近,入場免費。展覽會場不大,主要是他生平事蹟、一些用過的物品、老照片,以及民眾留言等。如果光看展覽會場的主視覺照片,會覺得他是個慈祥的老爺爺,但是只要聽到會場中播放他的鏗鏘有力的演講錄音,就會提醒你他是怎麼樣的一位強人。有一點引起我注意的是,現場的觀眾幾乎全都是華人面孔,這讓黑面孔的印度裔警衛顯得很突出,這跟我在新加坡街上的印象是有點出入的。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